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,南接三亚市(76公里),北连五指山市(39公里)。保亭县名来源于明代“宝停司”,清代改成“宝亭营”,民国24年(1935年)正式设立行政县,1948年2月解放,1987年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。
行政区划。保亭境内辖6个镇(保城镇、什玲镇、三道镇、新政镇、响水镇、加茂镇)、3个乡(六弓乡、南林乡、毛感乡)、1个县管农场(七仙岭农场)和6个居(新星居、热作居、金江居、茶场居、南茂居、三道居),行政区域总面积1153.24平方公里,占海南省陆地面积的3.4%,是海南省“大三亚”旅游经济圈市县。县城建成区面积5.45平方公里。2018年末户籍人口16.77万人(常住人口15.28万人),黎族、苗族为世居民族,其中黎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2.2%,苗族占4.5%,汉族占30.5%,其他民族占2.8%。
生态环境。保亭地处北纬18°,属热带季风气候区,长夏无冬,年平均气温20.7-24.5℃,年降雨量达1800-2300毫米,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8000个以上,可谓“温而不热、凉而不寒、爽而不燥、润而不潮”。全县森林面积145.38万亩,森林蓄积量保持在630万立方米以上,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4%以上,拥有益智、砂仁、沉香、降香等148种南药,是我国重要的南药种质资源地。境内有温度高达93℃、日出水量3800吨的自喷天然温泉——七仙岭温泉,长达23公里的溶洞——毛感仙龙溶洞,面积600亩的热带喀斯特地貌——毛感仙安石林,最早熟荔枝——三月红荔枝,是全国最适宜红毛丹生长的宝地。近年来,先后荣获“国家卫生县城”“国家园林县城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”等10多项荣誉称号,是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县城。
旅游风光。黎苗民俗文化、热带雨林温泉是保亭最主要的旅游资源,境内主要的旅游景区有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(5A级)、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(5A级)、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(4A级)和神玉岛旅游度假区、茶溪谷景区、什进村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,什栋布衣农庄、享水谷共享农庄等正在开发建设。2019年,全县接待游客225.9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9.4亿元。
农业产业。2019年,全县冬季瓜菜种植面积4.51万亩,产量6.64万吨,产值4.23亿元;北运量5.98万吨,北运总产值3.8亿元。全县水稻种植面积6.57万亩,红毛丹2.5万亩,百香果5500亩,黄秋葵7300亩,益智3.6万亩。保亭红毛丹、保亭什玲鸡、七仙岭山竹、保亭山兰米、保亭树仔菜等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在岛内外负有盛名,备受青睐。
民俗文化。保亭文化积淀深厚,黎族钻木取火技艺、黎族纺染织绣技艺、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、黎族传统竹木器乐等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,黎族民间故事、黎族藤竹编织技艺、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省级保护项目,“黎族纺染织绣技艺”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世界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2008年保亭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2011年被国台办授予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”。2016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”。一年一度的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,跻身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,入选“中国最具人气民间节会”。
经济发展。2019年,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.7亿元,增长3.3%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.78亿元,同口径增长5.1%;固定资产投资38.29亿元,增长1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.36亿元,增长5.5%;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536元和12935元,分别增长9.5%和9.1%。
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南部内陆五指山南麓,南接三亚市(76公里),北连五指山市(39公里)。保亭县名来源于明代“宝停司”,清代改成“宝亭营”,民国24年(1935年)正式设立行政县,1948年2月解放,1987年成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。
行政区划。保亭境内辖6个镇(保城镇、什玲镇、三道镇、新政镇、响水镇、加茂镇)、3个乡(六弓乡、南林乡、毛感乡)、1个县管农场(七仙岭农场)和6个居(新星居、热作居、金江居、茶场居、南茂居、三道居),行政区域总面积1153.24平方公里,占海南省陆地面积的3.4%,是海南省“大三亚”旅游经济圈市县。县城建成区面积5.45平方公里。2018年末户籍人口16.77万人(常住人口15.28万人),黎族、苗族为世居民族,其中黎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2.2%,苗族占4.5%,汉族占30.5%,其他民族占2.8%。
生态环境。保亭地处北纬18°,属热带季风气候区,长夏无冬,年平均气温20.7-24.5℃,年降雨量达1800-2300毫米,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8000个以上,可谓“温而不热、凉而不寒、爽而不燥、润而不潮”。全县森林面积145.38万亩,森林蓄积量保持在630万立方米以上,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4%以上,拥有益智、砂仁、沉香、降香等148种南药,是我国重要的南药种质资源地。境内有温度高达93℃、日出水量3800吨的自喷天然温泉——七仙岭温泉,长达23公里的溶洞——毛感仙龙溶洞,面积600亩的热带喀斯特地貌——毛感仙安石林,最早熟荔枝——三月红荔枝,是全国最适宜红毛丹生长的宝地。近年来,先后荣获“国家卫生县城”“国家园林县城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”等10多项荣誉称号,是全省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县城。
旅游风光。黎苗民俗文化、热带雨林温泉是保亭最主要的旅游资源,境内主要的旅游景区有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(5A级)、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(5A级)、七仙岭温泉国家森林公园(4A级)和神玉岛旅游度假区、茶溪谷景区、什进村布隆赛乡村文化旅游区,什栋布衣农庄、享水谷共享农庄等正在开发建设。2019年,全县接待游客225.9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9.4亿元。
农业产业。2019年,全县冬季瓜菜种植面积4.51万亩,产量6.64万吨,产值4.23亿元;北运量5.98万吨,北运总产值3.8亿元。全县水稻种植面积6.57万亩,红毛丹2.5万亩,百香果5500亩,黄秋葵7300亩,益智3.6万亩。保亭红毛丹、保亭什玲鸡、七仙岭山竹、保亭山兰米、保亭树仔菜等地理标志品牌农产品在岛内外负有盛名,备受青睐。
民俗文化。保亭文化积淀深厚,黎族钻木取火技艺、黎族纺染织绣技艺、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、黎族传统竹木器乐等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,黎族民间故事、黎族藤竹编织技艺、黎族独木器具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省级保护项目,“黎族纺染织绣技艺”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“世界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。2008年保亭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2011年被国台办授予“海峡两岸交流基地”。2016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“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”。一年一度的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,跻身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,入选“中国最具人气民间节会”。
经济发展。2019年,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.7亿元,增长3.3%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.78亿元,同口径增长5.1%;固定资产投资38.29亿元,增长1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.36亿元,增长5.5%;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536元和12935元,分别增长9.5%和9.1%。